不是这个成语是什么的山组词

2021-02-13 10:30:10  阅读 39 次 评论 0 条
摘要:

今天我们要实全的成语是不是这个成语是什么的山组词,这个关于不是这个成语是什么的山组词的成语实全小编还翻了蛮久的成语典才找到,顺便给大家带上不是这个成语是什么的山组词实全后成语的读音及解释,详细可点击成语链接查看。

山口[shān kǒu] ,释义:连绵的山岭中间较低处,多为通道经过的地方。

玉山[yù shān] ,释义:中国台湾岛山脉。北起三貂角,南接屏东平原,长约300公里。主峰玉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北2.3公里,海拔3950米,不仅为台湾最高山峰,也为中国东部最高峰。山地多森林,目前仍有原始林分布,材用、药用和化工用植物资源丰富。

石山[shí shān] ,释义:1.岩石积成的山。","2.传说中的山名。","3.状如山石的花纹。

骊山[lí shān] ,释义:也叫郦(lì)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南,因古骊戎(部族)居此得名。西周末申侯和犬戎(部族)袭杀周幽王于此山下。东北麓有秦始皇陵墓,西北麓有唐华清宫故址。有温泉华清池。

山脉[shān mài] ,释义:成行列的群山,山势起伏,向一定方向延展,好像脉络似的,所以叫做山脉。

博山[bó shān] ,释义:博山炉的简称。

丛山[cóng shān] ,释义:连绵的群山:~峻岭。

五山[wǔ shān] ,释义: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岱舆、员嶠、方壶、瀛洲、蓬莱。","2.五座山。指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3.五座山。指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4.五大佛寺。皆建于南宋。即杭州径山兴盛万寿寺、北山景德灵隐寺、南山净慈报恩光孝寺、宁波阿育王山鄮峰广利寺、太白山天童景德寺。

鼓山[gǔ shān] ,释义:

山南[shān nán] ,释义:古时泛指 太华、终南 两山以南之地。

山震[shān zhèn] ,释义:寓意庸人多自忧。

山阴[shān yīn] ,释义: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苍山[cāng shān] ,释义:覆盖着苍翠茂盛的树木的山岭。

山师[shān shī] ,释义:周 官名。

中山[zhōng shān] ,释义:周代诸侯国名。今河北正定县东北,战国时为赵武炅王所灭。

山人[shān rén] ,释义:1.指隐士。","2.旧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方士。

山税[shān shuì] ,释义:对山区征收的税捐。

山响[shān xiǎng] ,释义:状态词。形容响声极大:北风刮得门窗乒乓~。

牛山[niú shān] ,释义:山名。在今 山东省 淄博市。春秋 时 齐景公 泣 牛山,即其地。三国 魏 曹植《感节赋》:“唯人生之忽过,若凿石之未燿。慕 牛山 之哀泣,惧 平仲 之我笑。”《晋书·慕容德载记》:“﹝ 慕容德 ﹞北登 社首山,东望 鼎足,因目 牛山 而嘆曰:‘古无不死!’愴然有终焉之志。”唐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 何必独霑衣。”明 何景明《九日同马君卿登高》诗:“牛山 元有恨,休讶泪长流。”参见“牛山叹”。

庐山[lú shān] ,释义:中国名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主峰汉阳峰海拔1 474米。风景奇秀,多名胜古迹。山上有牯岭镇,为著名游览、避暑、疗养胜地。

劈山[pī shān] ,释义:用人力或爆破等方式开山:~引水。~筑路。

景山[jǐng shān] ,释义:1.大山;高山。《诗·鄘风·定之方中》:“望 楚 与 堂,景山与京。”毛 传:“景山,大山。”晋 成公绥《啸赋》:“游崇岗,陵景山,临巖侧,望流川。”","2.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师县 南。《诗·商颂·殷武》:“陟彼 景山,松柏丸丸。”朱熹 集传:“景,山名,商 所都也。”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经 通谷,陵 景山。”","3.山名。在 北京市。又名 万岁山、煤山。系人工堆积而成。有五峰,东西排列,各建琉璃瓦亭。明 末,李自成 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 北京 时,崇祯帝 自缢于山东麓。解放后辟为景山公园。

山脚[shān jiǎo] ,释义:山的靠近平地的部分。

悬山[xuán shān] ,释义: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也称挑山。

朝山[cháo shān] ,释义:佛教徒到名山寺庙烧香参拜。

碧山[bì shān] ,释义:1.青山。南朝 梁 江淹《悼室人》诗之十:“掩映金渊侧,游豫碧山隅。”唐 杜牧《鹭鸶》诗:“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南唐 冯延巳《酒泉子》词:“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2.山名。在今 湖北省 安陆市 境。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 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清道光重修安陆县志》卷五:“白兆山,一名 碧山,治西三十里,高二百丈许…… 李太白 读书其下。”

南山[nán shān] ,释义: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山冲[shān chōng] ,释义:〈方〉三面环山的狭长平地。冲(chōng)。

齐山[qí shān] ,释义:山名。

山杏[shān xìng] ,释义:1.山中野杏。","2.酒名。

山猪[shān zhū] ,释义:1.亦作“山猪”。豪猪的别名。","2.见“山猪”。

祖山[zǔ shān] ,释义:祖宗坟地。

山泽[shān zé] ,释义:1.山林与川泽。","2.泛指山野。

山冈[shān gāng] ,释义:不高的山。

山洪[shān hóng] ,释义:因下大雨或积雪融化,由山上突然流下来的大水:~暴发。

山海[shān hǎi] ,释义:1.山与海。","2.喻指荒远偏僻之处。","3.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4.指山珍海味

山坳[shān ào] ,释义:山间的平地。

山峦[shān luán] ,释义:连绵的山:~起伏。

岘山[xiàn shān] ,释义:1.山名。在 湖北 襄阳县 南。又名 岘首山。东临 汉水,为 襄阳 南面要塞。西晋 羊祜 镇 襄阳 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晋书·羊祜传》:“祜 乐山水,每风景,必造 峴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唐 孟浩然《岘山送朱大去非游巴东》诗:“峴山 南郭外,送别每登临。”宋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羊叔子 镇 襄阳,尝与从事 邹湛 登 峴山,慨然有‘湮没无闻’之嘆,峴山 因是以传。”","2.山名。在 浙江 湖州市 南。本名 显山,后避 唐中宗(李显)讳,改名 岘山。宋 苏轼 任 湖州 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 胜 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 羊叔子,愧此 峴山亭。”","3.山名。在 浙江 东阳县 南。原名 三丘山。晋 义熙 间 殷仲文 守 东阳,常登此山。后人比之 羊祜,因亦名 岘山。

后山[hòu shān] ,释义:1.后面的山。","2.旧时官帽背后上方隆起的部分。","3.头颅后部的枕骨。

山顶[shān dǐng] ,释义:山的顶部;山最高的地方。

山林[shān lín] ,释义:有山有树林的地方。

祁山[qí shān] ,释义:在 甘肃省 礼县 东。汉 代在 西汉水 北岸山上筑城,极为严固,即今 祁山堡,为军事必争之地。相传 三国 时 蜀汉 诸葛亮 曾多次出 祁山 而攻 魏,即指此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 身率诸军攻 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九年,亮 復出 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参阅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漾水》。

山樱[shān yīng] ,释义:山中樱桃花。夏四、五月间开花,花白色或略带红色。

岐山[qí shān] ,释义:地名。在陕西。

山火[shān huǒ] ,释义:1.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包括撂荒、行猎等人为燃起的山火,以及雷电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山火。","2.指《易》六十四卦中的《贲》卦。因其外卦为艮,内卦为离,卦象为山、火,故名。

山岭[shān lǐng] ,释义:连绵的高山。

连山[lián shān] ,释义:1.古《易》名。《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贾公彦 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於山,故名《易》为《连山》。”唐 韩愈《毛颖传》:“﹝ 蒙恬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罗惇曧《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2.连绵的山岭。南朝 梁 吴均《至湘洲望南岳诗》:“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復纷。”唐 王维《终南山》诗:“太乙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宋 苏辙《同王适赋雪》:“重楼复閤烂生光,絶涧连山漫不见。”","3.满山。唐 卢纶《春日卧病示赵季黄》诗:“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清 王凯泰《台湾杂咏》:“好竹连山觉笋香,马蹄入市许先尝。”","4.见“连山眉”。

山洼[shān wā] ,释义:山中的洼地;山谷。

昆山[kūn shān] ,释义:1.亦作“崐山”。山名。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崑山 之玉,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璣。”晋 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文选·陆机<赠从兄车骑>诗》:“髣髴 谷水 阳,婉孌 崐山 阴。”李善 注引《吴地记》:“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崐山,父祖葬焉。”","3.县名。今属 江苏省。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4.指昆腔。明 王骥德《曲律·论腔调》:“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崑山’。‘崑山’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崑腔”。","5.昆仑山 的省称。《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汉 桓宽《盐铁论·力耕》:“美玉珊瑚出於 昆山,珠璣犀象出於 桂林。”

铜山[tóng shān] ,释义:1.蕴藏、出产铜矿的山。","2.指金钱;钱库。

封山[fēng shān] ,释义:不让人进山放牧、打猎、砍柴和采伐树木。

嵩山[sōng shān] ,释义:五岳中的中岳。位于河南省。主峰太室山海拔1 440米。多名胜古迹

商山[shāng shān] ,释义: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名 商岭、商阪、地肺山、楚山。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山峡[shān xiá] ,释义:两山夹水的地方;两山夹着的水道。

君山[jūn shān] ,释义:山名。在 湖南 洞庭湖 口,又名 湘山。

山楂[shān zhā] ,释义:也叫红果。落叶乔木。叶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羽状5—9裂。开白花,果实近球形,红色,有淡褐色斑。果实味酸,可生食,也可加工成食品,还可供药用。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春山[chūn shān] ,释义:1.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2.春日山色黛青,因喻指妇人姣好的眉毛。","3.指春神。

山吹[shān chuī] ,释义:山风。

乔山[qiáo shān] ,释义:即 桥山。

山椒[shān jiāo] ,释义:1.山顶。","2.即花椒。

山亭[shān tíng] ,释义:泥制风景建筑人物等小玩具的统称。

山王[shān wáng] ,释义:1.晋 山涛 和 王戎 的并称。南朝 宋 颜延之 作《五君咏》,述竹林七贤,以 山涛、王戎 显贵而不予列入。见《宋书·颜延之传》。唐 李德裕《仆射相公偶话旧唱和诗凄然怀旧辄献此诗》:“延年 如有作,应不用 山 王。”宋 梅尧臣《依韵四和正仲》:“嵇 阮 当时无俗虑,山 王 虽贵亦能陪。”元 熊与龢《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2.旧指瑶族头领。元 无名氏《招捕总录》:“延祐 三年三月,德庆路 猺 蛮叛,既而令山主 五世禄、山王 李伯达 招降 圆麻山 猺 人 盘郎梗、盘古缀、王穷肠 等出官。”","3.指老虎。《小五义》第六一回:“卢珍 説:‘急速找树,不然山王一到,就没处躲避了。’……正説话间,就见那只猛兽走动,蹿山跳涧,直奔前来了。”","4.指山神。《五灯会元·临济宗·护圣居静禅师》:“颯颯清风来入室,山王土地暗中忙。”明 屠隆《綵毫记·汾阳报恩》:“[外扮山神上]……土地何在?[末扮土地上]禀上山王,有何分付?”","5.佛教语。最高的山。《佛说无量寿经》卷五:“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唐 李华《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灌顶在昔,声闻现今,山王高妙,海月圆深。”

登山[dēng shān] ,释义:1.上山:~临水。~越岭。","2.特指登山运动:~服。~协会。

恒山[héng shān] ,释义:五岳中的北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主峰海拔2 017米。多名胜古迹

丹山[dān shān] ,释义:1.南方当日之地。","2.古谓产凤之山名。","3.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4.地名。指丹州,在今陕西宜川县东北。

隔山[gé shān] ,释义:属性词。指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兄弟。

串山[chuàn shān] ,释义:江湖春点中的词语、黑话,指的是“喝醉”的意思。

鳌山[áo shān] ,释义:旧时元宵节用灯彩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

空山[kōng shān] ,释义:幽深少人的山林。

山炮[shān pào] ,释义:一种用于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重量较轻,能迅速分解结合,便于搬运。现已逐渐淘汰。

开山[kāi shān","kāi·shān] ,释义:1.因采石、筑路等目的而把山挖开或炸开。","2.开放已封的山地,允许放牧采伐。","3.佛教指最初在某个名山建立寺院。

太山[tài shān] ,释义:1.即泰山。山名。","2.即泰山。曲名。","3.即泰山。称岳父。

山工[shān gōng] ,释义:指石匠。

阴山[yīn shān] ,释义: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海拔1 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之一。

山巾[shān jīn] ,释义:山野隐士的便帽。

山险[shān xiǎn] ,释义:山势险要的地方。

山梨[shān lí] ,释义:野生的梨。多生于山中,实大如杏,可食。

山坡[shān pō] ,释义:山顶与平地之间的倾斜面。

山谷[shān gǔ] ,释义:相邻两山脊之间的低凹而狭长的地方。中间常有溪流。

焦山[jiāo shān] ,释义:山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东北 长江 中,与 金山 对峙。相传 东汉 处士 焦先 隐此,故名。有 定慧寺、华严祠、三诏洞、《瘗鹤铭》等胜迹。向为 江 防要地。南宋 初,韩世忠 曾驻此抗击 金 兵。宋 苏轼《书焦山纶长老壁》诗:“法师住 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輒问法,法师了无语。”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七·常州府》:“焦山,府东九里 江 中,与 金山 并峙,相去十五里。以 后汉 处士 焦先 隐此而名。或名 譙山,亦曰 浮玉山。刘宋 元嘉 中,以 魏 人临 江,尝分兵戍此。唐 时有 譙山 戍,盖‘焦’与‘譙’通称也。”

肉山[ròu shān] ,释义:1.戏称人躯体肥大。","2.佛书谓比丘虚受信施,死后为大肉山,以偿其债。","3.平凡多土的山。

砚山[yàn shān] ,释义:砚台的一种。利用山形之石,中凿为砚,砚附于山,故名。

火山[huǒ shān] ,释义:通常指地壳内部喷出的熔岩及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锥形山,也包括有喷发活动而无山形者。顶部常有一个漏斗状洼地,叫火山口。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叫活火山;没有重新喷发过的叫死火山;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叫休眠火山。

灵山[líng shān] ,释义:1.道家指蓬莱山。","2.指传说中的昆仑山曾城。","3.借指昆仑山。","4.印度佛教圣地灵鹫山的简称。","5.道书所称的福地之一。在今江西省上饶县北。","6.指有灵应的山。","7.对山的美称。

柘山[zhè shān] ,释义:上海首县——秦代海盐县城所在地标志。

山菜[shān cài] ,释义:1.野菜。三国 吴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言采其薇”:“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前蜀 贯休《桐江闲居》诗:“村童顽似铁,山菜硬如莎。”宋 王禹偁《谪居感事》诗:“市井携山菜,房廊盖木皮。”","2.茈胡苗。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茈胡》:“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

鹤山[hè shān] ,释义:1.山名。即四川省浦江县境之白鹤山。","2.宋学者魏了翁的号。

鹊山[què shān] ,释义:1.古代传说中的山名。","2.山名。在今 山东省 历城县 北 滦口镇。《魏书·地形志中》:“﹝ 齐州 东魏郡 ﹞领县九…… 临邑。”注:“刘骏 置,魏 因之。有 刀环水、鹊山、隰阴城。”金 元好问《济南杂诗》之四:“别有洞天君不见,鹊山 寒食泰和年。”清 刘富槐《醉花阴》词:“羈怀草草匆匆极,过 鹊山 寒食,遮莫上高楼。目断平芜,不似 江 南碧。”

三山[sān shān] ,释义: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则 瀛洲 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横纵六里听 张仪。”","2.福州 的别称。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东有 九仙山,北有 越王山,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 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3.冠名。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三山骨”。","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

历山[lì shān] ,释义:古山名。相传 舜 耕 历山。所在地点说法不一。

奥山[ào shān] ,释义:《山海经》地名,或指今 河南省 泌阳县 东北的 虎头山。

龟山[guī shān] ,释义:1.山名。在 山东省 泗水县 东北。《诗·鲁颂·閟宫》“奄有 龟 蒙”唐 孔颖达 疏:“鲁 境又同有 龟山、蒙山,遂包有极东之地。”唐 李白《纪南陵题五松山》诗:“龟山 蔽 鲁国,有斧且无柯。”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浙江 又北逕 山阴县 西,西门外百餘步,有怪山……其形似龟,故亦有 龟山 之称也,越 起 灵臺 於山上。”","2.山名。在 浙江省。","3.山名。在 四川省。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涪州》:“龟山 在 黔江 东岸之山,今州治据一小山,其形如龟。”","4.山名。在 福建省 将乐县 东北。《大明一统志·延平府》:“龟山 在 将乐县 北三里,山形如龟,宋 杨时 归休於此,因号 龟山。”","5.山名。在 湖北省 武汉市 汉阳城 东北,长江 之滨,与 武昌 之 蛇山 隔 江 相望。又称 鲁山、大别山。","6.山名。在 江苏省 盱眙县。相传 禹 治 淮,获水神 无支祁,镇之 龟山 之下,即此。参阅《大平寰宇记·临淮县》。","7.山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邓尉山 北。

山路[shān lù] ,释义:山间的道路:~崎岖。

山庄[shān zhuāng] ,释义:1.山村。","2.山中住所;别墅:避暑~。

邙山[máng shān] ,释义:即 北邙山。一作 北芒,也称 芒山、郏山、北山。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北。汉 魏 以来,为王侯公卿归葬之处。三国 魏 应璩《与程文信书》:“南临 洛水,北据 邙山。”

出山[chū shān] ,释义:东晋谢安曾退职在东山隐居,后复出任职(见于《晋书·谢安传》)。后以“出山”指出来做官,也泛指出来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项工作:他这次担任篮球教练,已经是第二次~了。

孤山[gū shān] ,释义:山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中,孤峰独耸,秀丽清幽。

绵山[mián shān] ,释义:亦作“緜山”。山名。在 山西省 介休县 东南,山下有地名 绵上,故名 绵山。相传 春秋 时 晋 介之推 隐此山中,故又称 介山。

山系[shān xì] ,释义:同一次造山运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走向分布规律的多条山脉的总称。如科迪勒拉山系。

东山[dōng shān] ,释义:1.《诗·豳风·东山》:“我徂 东山,慆慆不归。”朱熹 集传:“东山,所征之地也。”后因以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玉汝 有爱妾 刘氏,将行,剧饮通夕…… 刘贡父,玉汝 姻党,即作小诗寄之以戏云:‘嫖姚 不復顾家为,谁谓 东山 久不归。’”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此去 东山 又 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2.《孟子·尽心上》:“孔子 登 东山 而小 鲁。”赵岐 注:“东山,盖 鲁 城东之高山。”后因以代指 鲁 地。宋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嫠家父祖生 齐 鲁,位下名高人比数……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 东山 一抔土。”","3.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 早年曾辞官隐居 会稽 之 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 东山 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 东晋 重臣。又,临安、金陵 亦有 东山,也曾是 谢安 的游憩之地。后因以“东山”为典。指隐居或游憩之地。唐 王维《戏赠张五弟諲》诗之一:“吾弟 东山 时,心尚一何远!”宋 沉遘《吴正肃公挽歌辞》之一:“暂作 东山 去,还期 宣室 来。”清 赵翼《秋帆制府挽诗》:“南国烽烟悲远道,东山 丝竹渺前尘。”","4.代指 谢安。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想象 东山 姿,缅怀 右军 言。”清 顾炎武《上吴侍郎旸》诗:“征虏 投壶暇,东山 赌墅优。”","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清 赵翼《唐荆川先生读书处》诗之一:“并世文章无北地,当年声望此 东山。”赵朴初《何满子·东山》词:“悄悄非关多病,三年不见 东山。花事绸繆风又雨,更兼蜂妒鶯谗。”按,《人民文学》1977年第一期发表时附注云:“时见 江青 爪牙讲话,矛头指向 周总理,赋此书愤。”","6.泛指东面的山。宋 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清 郑燮《道情》之一:“一霎时波摇金影,驀抬头月上东山。”杨朔《雪浪花》:“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山。”","7.春秋 时少数民族 赤狄 别种 东山 皋落氏 的省称。《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东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韦昭 注:“东山,皋落氏。”","8.南朝 梁 何胤 的别称。《南史·何胤传》:“初,胤 二兄 求 点 并栖遁,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隐。世号 点 为‘大山’,胤 为‘小山’,亦曰‘东山’。”

山瘴[shān zhàng] ,释义:山中的瘴气。

山墙[shān qiáng] ,释义: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也叫房山。

山国[shān guó] ,释义:多山的国度。也指多山的地方。

山金[shān jīn] ,释义:脉金2。

山泉[shān quán] ,释义:山中的泉水。

山农[shān nóng] ,释义:山野农夫。《周礼·地官·掌葛》:“掌以时徵絺綌之材于山农。”唐 韩愈《南溪始泛》诗之二:“南溪亦清驶,而无檝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观不休。”清 方苞《<畿辅名宦志>序》:“宦必有跡。每见一州一邑数百年中,吏之仁暴污洁智愚,士大夫皆能口道焉,又其近者山农野老能指名焉。”

宝山[bǎo shān] ,释义:1.对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尊称。","2.聚藏宝物的山。

闾山[lǘ shān] ,释义:医无闾山 的省称。山在 辽宁省 北镇县 西,大凌河 以东。

香山[xiāng shān] ,释义: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龙门山 之东。唐 白居易 曾在此筑石楼,自号 香山居士。(2)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相传 吴王 种香处。下有采香径。(3)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岭之一。主峰 鬼见愁,形势峻拔。名胜古迹有 碧云寺、静宜园、双清别墅、香山寺、朝阳洞 等。园林清幽,景色宜人。为京郊游览胜地。","2.洛阳 龙门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称。唐 白居易《修香山寺记》:“洛 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 首焉;龙门 十寺,观游之胜,香山 首焉。”参见“香山寺”。

山坞[shān wù] ,释义:山间平地;山坳。

山阳[shān yáng] ,释义:山坡向阳的一面;山的南侧。

厓山[yá shān] ,释义:山名。又名 厓门山。在 广东 新会县 南大海中。与 汤瓶嘴 对峙如门,形势险要。

山寨[shān zhài] ,释义:1.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2.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山货[shān huò] ,释义:1.山区的一般土产,如山楂、榛子、栗子、胡桃等。","2.指用竹子、木头、苘麻、陶土等制成的日用器物,如扫帚、簸箕、麻绳、沙锅、瓦盆等:~铺。

雪山[xuě shān] ,释义:常年覆盖着积雪的山。

山越[shān yuè] ,释义:古代对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通称。

山包[shān bāo] ,释义:小山。

屏山[píng shān] ,释义:1.山名。其山如屏,故称。唐 柳宗元《柳州山水记》:“南有山,正方而崇,类屏者曰 屏山。”","2.如屏之山。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千里故乡,十年华屋,乱魂飞过屏山簇。”明 高明《琵琶记·官邸忧思》:“归梦杳,绕屏山烟树,那是家乡。”","3.指屏风。唐 温庭筠《南歌子》词:“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宋 欧阳修《蝶恋花》词:“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华灯,夜夜空相向。”清 纳兰性德《玉连环影》词:“掩屏山,玉鑪寒,谁见两眉愁聚倚阑干。”清 龚自珍《太常行》词:“月子下屏山,算窥见瑶池梦还。”

山木[shān mù] ,释义:1.山中的树木。《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鱼盐蜃蛤,弗加於海。”南朝 宋 谢灵运《过瞿溪山僧》诗:“钻燧断山木,掩岸墐万户。”唐 白居易《自题小草亭》诗:“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2.古歌名。《文选·江淹<恨赋>》:“若乃 赵王 既虏,迁於房陵。”李善 注引《淮南子》:“赵王 迁流 房陵,思故乡,作《山木》之呕,闻者莫不陨涕。”清 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夫所谓不学而能者,《三侯》、《垓下》、《沧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称心而衝口者是也。”参阅 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十》。

山城[shān chéng] ,释义:山上的或靠山的城市。

盘山[pán shān] ,释义:在山上环绕着:~道。~水渠。公路~而上。

铅山[yán shān] ,释义:山名。在 江西省 铅山县 西南。旧名 桂阳山,又名 杨梅山。

岷山[mín shān] ,释义: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于甘肃、四川两省交界处。海拔4,000米左右。是岷江发源地。

上山[shàng shān] ,释义:1.到山上去;到山区去:~砍柴。~下乡。","2.婉辞,指人死亡,埋入坟地。","3.指蚕上蔟:再过一两天,蚕就要~了。

霍山[huò shān] ,释义:1.在山西省霍县东南。","2.安徽天柱山的别名。在安徽省潜山县。","3.在今广东省龙川县东北。传说秦时有霍龙避乱隐居于此,遇真人给他金液还生丹,功成仙去。后人因以霍名山。

山猫[shān māo] ,释义:豹猫。

浮山[fú shān] ,释义:1.山名。即 包山、狮子山。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本屹立 钱塘江 心,宋 元 以来随着泥沙沉积,遂与北岸大陆连接。《宋史·苏轼传》:“浮山 峙于江中,与 渔浦 诸山犬牙相错。”","2.山名。即今 广东省 饶平县 西北 浮山。南宋 末与 元 兵交战于此。","3.山名。在今 陕西省 临潼县 南。《山海经·西山经》:“又西百二十里曰 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郝懿行 笺疏:“《水经·渭水注》有 胏浮山 与 丽山 连麓而在南。盖此是也。”","4.指海市蜃楼。清 黄宗羲《海市赋》:“南海谓之浮山,东海谓之海市,是乃方言之託也。”

山灵[shān líng] ,释义:1.山神。","2.山间出产的珍异食物。","3.昆虫名。彝族民间史诗《梅葛》第三部七:“岩上‘伯幺’有三对,河坝‘山灵’有二对,人人见了都喊打。”原注:“伯幺、山灵,都是昆虫。”

圌山[chuí shān] ,释义:山名。在 江苏 镇江市。形势险要,宋 在此置 圌山寨。建炎 三年,韩世忠 驻军于此,防 金 兵由海路进攻 江 浙。

千山[qiān shān] ,释义:1.极言山多。","2.山名。在今辽宁省西南部,为长白山的支脉。上有月芽、钵盂、笔架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泽山[zé shān] ,释义:山林与川泽。

欧山[tiào hái] ,释义:逃归。

山羊[shān yáng] ,释义:1.羊的一种,角的基部略作三角形,角尖向后,四肢强壮,善于跳跃,毛不弯曲,公羊有须,变种很多,有黑、灰等颜色。皮可以制革,绒毛是优质的纺织原料。","2.跳跃器:跳~。

假山[jiǎ shān] ,释义:园林中用石块(大多是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小山。

他山[tā shān] ,释义:1.别处的山。","2.引申泛指山石。","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4.清查慎行的别称。

巫山[wū shān] ,释义:1.中国名山。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1 500米。长江穿行其间,形成三峡,巫峡沿岸有巫山十二峰,以神女峰最为秀丽。","2.地名。在重庆东部。

长山[cháng shān] ,释义:秦 汉 指帝王陵墓。

山窝[shān wō] ,释义:偏僻的山区。也说山窝窝(shānwō·wo)。

山塘[shān táng] ,释义:山中积水的池塘。

山居[shān jū] ,释义:1.居住于山中。","2.山中的住所。

燕山[yān shān] ,释义:山名。在河北北部。

瑶山[yáo shān] ,释义:1.传说中的仙山。","2.比喻俊美的仪容,亦喻指仪容俊美的人。

涂山[tú shān] ,释义:1. 传说禹会诸侯及娶妻之地方。","2.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3.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越绝书.记地传》","4.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浙江西北,一说在安徽蚌埠西。

山歌[shān gē] ,释义:民歌的一种。大多在山野劳动时歌唱,多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等也属于山歌一类。

山腰[shān yāo] ,释义: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也叫半山腰。

山花[shān huā] ,释义:1.山间野花。","2.植物名。

山曲[shān qǔ] ,释义:山势弯曲隐蔽处。

山道[shān dào] ,释义:山路。

伦山[lún shān] ,释义:传说中的山名。

荆山[jīng shān] ,释义: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书·禹贡》:“导 嶓冢,至于 荆山。”孔 传:“荆山 在 荆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禹贡》:‘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2.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书·禹贡》:“导 岍 及 岐,至于 荆山。”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禹 铸鼎於 荆山,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3.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县 有 当涂山,淮 出于 荆山 之左,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距 赵步 二百餘里。”胡三省 注:“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湖山[hú shān] ,释义:1.湖水与山峦。唐 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唐 杜牧《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宋 曾巩《归老桥记》:“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元 赵孟頫《钱塘怀古》诗:“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林之夏《生日同泛西湖》诗之一:“林逋、苏軾 俱名世,指点湖山感慨深。”","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明 汤显祖《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山门[shān mén] ,释义:佛教寺院的大门。因寺院多建在山间而得名。

山鸡[shān jī] ,释义:雉。

崂山[láo shān] ,释义:山名。在山东东部。

岱山[dài shān] ,释义:泰山 的别称。

北山[běi shān] ,释义:1.泛指北面的山。《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唐 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2.山名。即 北邙山。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使公卿皆从。”杜预 注:“北山,洛 北芒 也。”《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 北山,延佇望城郭。”刘良 注:“谓登 北邙 望 晋 都。”","3.山名。即 钟山,又名 紫金山。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东。《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吕向 题解:“钟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彦伦 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 海盐县 令。今欲却过此山,孔生 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清 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 管,无才却荐 嵇。北山 休誚让,东观 岂攀躋。”

保山[bǎo shān] ,释义:旧称保人或媒人。

岳山[yuè shān] ,释义:1.山名。即狄山。","2.乐器部件名。琴额用以架弦的横木。参阅《律吕正义后编·乐器考·琴》。

西山[xī shān] ,释义: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汉 王粲《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善 注引 扬雄《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2.山名。指 首阳山。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叔齐 隐居于此。晋 陆机《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西山饿夫”。","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即古 散原山。唐 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唐 李白《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 白雪暗 秦 云。”唐 杜甫《野望》诗:“西山 白雪 三城 戍,南浦 清江 万里桥。”","5.山名。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西北接 军都山。有 百花山、灵山、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有 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古称 包山,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销夏湾、林屋洞 诸名胜。

山魈[shān xiāo] ,释义:1.猕猴的一种,体长约1米,尾巴很短,鼻子深红色,面部皮肤蓝色,有微紫的皱纹,吻部有白须,全身毛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臀部鲜红色。生活在非洲西部,多群居,吃小鸟、野鼠等。","2.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

山矾[shān fán] ,释义:1.花名。常绿灌木。春开白花,芳香。","2.代指弟弟。

尼山[ní shān] ,释义:1.即尼丘。","2.指孔子。

硬山[yìng shān] ,释义: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特点是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山哈[shān hā] ,释义: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峄山[yì shān] ,释义:山名。即 邹山 又名 邹峄山、邾峄山。在 山东省 邹县 东南。

山区[shān qū] ,释义:多山的地区:支援~建设。

衡山[héng shān] ,释义:五岳中的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有72峰,主峰祝融峰海拔1 290米。多名胜古迹

房山[fáng shān] ,释义:山墙。

山轿[shān jiào] ,释义:把椅子绑在杠子上做成的乘坐用具,由人抬着走。

山市[shān shì] ,释义:1.山区集市。唐 张籍《送海客归旧岛》诗:“竹船来 桂 府,山市卖鱼鬚。”明 曹学佺《过木渎》诗:“琢研开山市,为园灌药苗。”","2.山中蜃景。元 赵显宏《昼夜乐·春》曲:“游赏园林酒半酣,停驂;停驂看山市晴嵐。”清 周亮工《书影》卷五:“然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东省莱 潍 去邑西二十里许,有 孤山,上有 夷齐庙。誌称春夏之交,西南风微起,则 孤山 移影城西。从城上望之,凡山峦林木、神祠人物,无不聚现。踰数时,渐远,渐无所覩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奂山 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蜀山[shǔ shān] ,释义:蜀 地山岳的泛称。

山芋[shān yù] ,释义:甘薯。

方山[fāng shān] ,释义:1.山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南。传说为 秦始皇 凿断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清 侯方域《定鼎说》:“﹝ 秦 ﹞鉴观 秣陵,厥有王气,令朱衣三千之众,凿立 方山,疏迤水道。”","2.指方山冠。章炳麟《杂感》诗之二:“谁教两犬竞呀呀,貂尾方山总一家。恨少 舞阳 屠狗侣,扫除羣吠在 潼 华。”此借指 汉 族文职官僚。参见“方山冠”。

山岗[shān gǎng] ,释义:见“山冈”。

山乡[shān xiāng] ,释义:山区的乡村,泛指山区:~人家。~巨变。

琼山[qióng shān] ,释义:1.山名。指昆仑山。传说山上产大禾。","2.山名。在海南省琼山县南。","3.比喻雪覆之山。

蚕山[cán shān] ,释义:蚕蔟。

山雀[shān què] ,释义:鸟类的一科。树栖,主食昆虫及其幼虫。是农林益鸟。在中国分布较广,常见的有白脸山雀。

山姜[shān jiāng] ,释义:1.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其根、种子和花均可供药用。晋 嵇含《南方草木状·山姜花》:“山薑花,茎叶即薑也。根不堪食。於叶间吐花,作穗如麦粒,软红色。煎服之,治冷气甚效。”宋 苏轼《地黄》诗:“崖蜜助甘冷,山薑发芳辛。”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山薑》:“山薑生南方,叶似薑,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2.术的别名。参阅《尔雅·释草》宋 邢昺 疏、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术》。","3.杜若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杜若》。

老山[lǎo shān] ,释义:深山。陕北民歌《刘志丹》:“十月里,天气寒,杨猴小 队伍下了山,断的个老百姓钻老山,咱们的红军到来了,人人都喜欢。”骆宾基《山区收购站》:“看看我们老山林子的‘电气化’到什么程度啦。”

下山[xià shān] ,释义:1.从山上走向山下。","2.太阳西下。","3.地下采矿时挖掘的没有直通地面出口的倾斜巷道,主要用来由下向上运送矿石。

山势[shān shì] ,释义:山的形势或气势:~险峻。~雄伟。

山洞[shān dòng] ,释义:山中自然形成的洞穴。

青山[qīng shān] ,释义: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山柰[shān nài] ,释义: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地下茎块根状,有香气,可入药,也可作香料。原产 印度,我国 台湾、两广、云南 等地均有栽培。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山柰》:“山柰生 广 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薑,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薑。”

山头[shān tóu] ,释义:1.山的顶部;山峰。","2.设立山寨的山头,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拉~。

天山[tiān shān] ,释义:亚洲中部的大山脉。横亘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段伸入中亚。包括许多平行山脉和山间盆地。著名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 443米,汗腾格里峰海拔6 995米。

烈山[liè shān] ,释义:山名。又名“厉山”、“随山”、“重山”、“丽山”。在 湖北省 随州市 北。相传上古 炎帝 神农氏 生于此。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漻水》:“﹝ 漻水 ﹞分为二水,一水西逕 厉乡 南。水南有 重山,即 烈山 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 神农 所在处也。故《礼》谓之 烈山氏。”《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祭太社乐章》:“烈山 有子,后土有臣。播种百穀,济育兆人。”参见“烈山氏”。

山嘴[shān zuǐ] ,释义:伸出去的山脚的尖端。

山药[shān yao] ,释义:1.薯蓣的通称。","2.甘薯。

山涧[shān jiàn] ,释义:山间的小水流。

山川[shān chuān] ,释义:山和河流:~壮丽。

山丹[shān dān] ,释义:百合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卵形,白色。叶披针形。花红色或紫红色,供观赏。鳞茎可供食用。唐 王建《宫词》之四一:“收得山丹红蕊粉,镜前洗却麝香黄。”宋 苏轼《次韵子由所居六咏》之一:“堂前种山丹,错落玛瑙盘。”

孙山[sūn shān] ,释义:宋 范公偁《过庭录》:“吴 人 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託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 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

仙山[xiān shān] ,释义:1.仙人居住的山。唐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三乡 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2.比喻远离市廛的幽静所在。明 高濂《玉簪记·幽情》:“芳草掩重门,住仙山欲避 秦,门前怕有渔郎问。”参见“仙山楼阁”。

堤山[dī shān] ,释义: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百七十里,曰 隄山,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

梅山[méi shān] ,释义:1.山名。在今 浙江省 绍兴县 境。传说为 汉 梅福 隐处之一。宋 陆游《梅子真泉铭》:“距 会稽城 东北七里有山,曰 梅山。山之麓有泉,曰 子真泉。”子真,梅福 之字。宋 陆游《朝中措》词:“明月 梅山 笛夜,和风 禹庙 鶯天。”","2.山名。在今 浙江省 奉化县 境。相传为 梅福 赏游处。《清一统志·浙江·宁波府》:“梅山:在 奉化县 南三十里,旧志谓 梅福 尝游此。兀立众山中,峯峦奇秀,北环大溪,下有龙湫。”","3.山名。在今 安徽省 含山县 境。山上多梅,传为 曹操 行军望梅止渴处。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一·和州》:“梅山:县(含山县)东南五里,山多梅树,俗传 曹操 行军,指梅林以止军士渴处也。唐 天寳 中,改曰 栖隐山。”","4.山名。在今 安徽省 舒城县 境。传说为 梅福 隐处之一。《清一统志·安徽·庐州府》:“梅山 ……在 舒城县 西五十里,上有 梅仙洞,汉 南昌 尉 梅福 弃官后隐此,亦名 梅福山。”","5.山名。在今 安徽省 东至县 境。《清一统志·安徽·池州府》:“梅山,在 建德县 西南十里。宋 时僧 志南 居之,朱子 访至山中,与之倡和,为书‘普门’二字刻於石壁。”","6.山名。在 湖南省 新化县、安化县 间。在 新化 者称 上梅山,在 安化 者称 下梅山。《宋史·神宗纪二》:“﹝ 熙寧 五年十一月﹞ 章惇 开 梅山,置 安化县。”","7.山名。在 安徽省 金寨县。1956年在这里建成 梅山水库。","8.特指 扬州 梅花岭。上有 明 史可法 衣冠冢。清 秋瑾《宝刀歌》:“痛哭 梅山 可奈何?帝城荆棘埋铜驼。”

山岳[shān yuè] ,释义:高大的山。

山栖[shān qī] ,释义:1.亦作“山栖”。谓居于山中。","2.见“山栖”。

本文地址:https://www.suduxx.com/buquan/cybq69m2A1MH.html
版权声明:本文收录于网络,如有侵权请E-mail联系 www.suduxx.com 站长!

评论已关闭!